何为大学
今天在看书的时候,看到了作者在大学里面,学习了很多课程,听讲座,看书。很多课程在我看来是和她的研究没有联系的。换做是我的话,我会不会去选择这些课程呢?如果按照我现在的环境和状态,断然是不会把时间花费在这些课程上的。所以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情----在大学我到底应该做什么?
先谈一下自己的状态,现在是个研究生。可是我没有考虑过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“好的”研究生生活。但是我也在这度过将近一年的时光了。在我看来,我和我的同学,并没有把学课程当成我们的一个优势,反而是一种负担。具体来说,选课时,不选自己感兴趣的,不选对自己有用的,选不点名的,选没有作业的,选好过的;上课时,能逃课的绝对不去上课,能划水的绝对不认真;作业,能不写的绝对不写,能抄的绝对不自己做;考试,能过就行,能不复习就不复习。这样的思想不是一个两个,和我一起上来的,十个有九个是这样的想法。我也是这样想的,一时间就陷入这样的困境里面,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是对的,好像这就是真理。对这样事情的思考绝对不可能归咎于自身,说到原因,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,课程学了也没有用。一直都是消息的拒绝。
在一个就是在学校,是否有学校的生活。没有感受过大家一起去听老师的课,不是因为学分,仅仅是因为课程魅力。没有去泡图书馆,除非是有什么逼迫。感觉我在这里,并不是上学的状态,反倒是一种很压抑的感觉。有个类似于高考的指挥棒一样的东西,它引导着我走向它规划的道路,而我这几年(包括本科四年)也都是这样被一些琐事所困扰,浑浑噩噩的度过,很多时候我没有本心,也没有寻找过本心。很难想象我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。
不可否认,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,但是这种特殊性让我觉得是一种局限性。虽然它从来没有强调过什么,但是只要出口有标准,所有人都会趋之若鹜的。可能这就是大局。在这里,我觉得自己不够真实。
加一句塔拉的话
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,理解不同的人、经历和历史。接受教育,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。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,同理心的深化,视野的开阔。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。如果人们受过教育,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,而不是更确定。他们应该多听,少说,对差异满怀激情,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。
——塔拉・韦斯特弗《福布斯杂志》访谈